【第一财经日报-SAIF专栏(四)】张春教授: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改革息息相关
发布时间:2013-07-24 浏览次数:5642次

7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推出SAIF专栏“中国金融改革十问”(四),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张春教授指出,上海的主要优势和机遇在于人民币,目前遇到的瓶颈则集中在政策障碍,包括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等。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改革息息相关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与整个中国金融改革息息相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指出,上海的主要优势和机遇在于人民币,目前遇到的瓶颈则集中在政策障碍,包括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等。

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至今,上海不断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如何评价这4年多来的成就?

张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与整个中国金融改革息息相关,比如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国债期货、汇率期货等的推出,债券市场也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所以一方面是国内金融市场继续开放,另一方面是国际资本账户开放,上海在资产管理方面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如果未来10年金融改革逐步推进,那么我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是比较乐观的。

同时,伴随未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比例变化,与过去大多使用银行信贷且主要银行都聚集在北京不同,下一步融资渠道将更多依赖资本市场,而股市、债市、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主要市场都在上海,则主要市场进一步开放了,上海自然会是最大的金融中心。

日报:在你看来,目前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突破口在哪里?

张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优势和机遇在于人民币,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步,主要瓶颈在于政策障碍,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等。比如利率没有市场化,固定存贷差带来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单一,资本账户不开放则导致资金规模少,都是因为政策没有放开。同时,法律方面也有一定障碍,一些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遭遇法律障碍。

我觉得现在上海可以做的,是推进金融机构更加国际化,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同时,打造更完善的城市软环境,做好基础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基础设施、住房和交通等是否能承载那么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压力,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等都可能面临巨大挑战,而这些是现在上海就可以准备并逐步完善的。

日报:现在,我国至少有2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有国际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未来中国的金融中心“版图”会是怎样的?

张春:我觉得中国的金融中心确实需要分散一些,不可能所有资源和业务都集中在上海,否则上海这个城市也不一定能够承受。比如北京在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总部方面的优势,天津在私募基金方面发力,深圳有创业板还有前海的创新试点等。当然上海会更加偏重金融市场领域,未来中国需要有若干个城市来一起发展金融。

日报:在不同城市的金融版图的“圈地运动”中,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张春:这就需要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否则都将很难发展。中国市场足够大,对上海来说,一旦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与金融市场直接相关的产品和业务就已足够多,比如企业发行股票、发债、产品交易、利率和汇率衍生品、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境外金融机构也会更愿意在上海,这都会是上海的优势和未来发力的方向。

日报:伴随国内不同金融中心的发展需求,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是否会重新协调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张春:这是肯定的,其实各地包括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或者中国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不断放权的过程。当汇率和利率等都逐步由市场决定,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将会产生更大影响,这会让中国金融资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