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朱宁教授解读银行股跌停:流动性收紧或成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3-07-24 浏览次数:5936次

6月24日,和讯网刊登我院副院长朱宁教授对银行股跌停的观点,朱宁教授表示,资金面收紧存在冲击实体经济的风险,但通过收紧流动性,使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继城镇化不再以房地产为主、经济增长不再以新发货币为主之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思路。他还认为,未来流动性收紧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朱宁解读银行股跌停:流动性收紧或成新常态
 
6月24日,A股再遭重创,两市共有2645只个股下跌。沪指全日下跌5.3%至1963点,盘中最低下探1958点。银行股更是领跌6.63%,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兴业银行(601166,股吧)3股跌停,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宁波银行(002142,股吧)跌逾9%,表现最好的建设银行跌幅也达2.96%。
 
和讯网连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解读银行股跌停,他表示,资金面收紧存在冲击实体经济的风险,但通过收紧流动性,使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继城镇化不再以房地产为主、经济增长不再以新发货币为主之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思路。他还认为,未来流动性收紧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流动性收紧或成为新的常态 银行准备过紧日子
 
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成为市场近日热议的焦点。6月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大幅上涨578个基点达到13.44%,创下历史新高;银行间7天质押回购利率最高曾达到18%,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
 
“中国银行资金违约”、“央行向工行放水500亿元”、“收盘前30分钟央行投放4000亿元以缓解市场流动性”等传闻不断,各种恐慌情绪酝酿形成市场对“钱荒”的担忧。
 
24日,隔夜Shibor率先有所回落,但仍未能止住市场的恐慌。
 
shibor隔夜拆借利率飙升,首先反映出当下周期性调整过程中,银行资金相对紧张,其次是央行“断奶”出人意料,银行在资金面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朱宁判断,未来央行收紧流动性或成为新的常态,在对这个新的常态准确判断之后,银行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准备出应对流动性危机的资金,即使下次有类似的收紧,冲击也不会像这次这么大。
 
整顿金融机构票据贴现和理财市场 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抗风险的能力遭市场质疑
 
和大部分市场人士一样,朱宁也认为,央行拒绝放水,更重要的是促使银行解决表外资产业务问题。
 
在今日跌停的兴业、平安、民生三家银行中,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是银行业分析师和业内观察家公认的风险最大两家银行。
 
朱宁指出,过去两年中,上述两家银行确实通过信托和理财产品发放了很多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大部分是针对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部分民营企业的比较激进的贷款。
 
其次,与光大银行(601818,股吧)等国字头银行相比,真正的危机来临之时,作为民营股份制银行的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其对抗风险的能力也会令市场质疑。
 
金融危机中最主要的风险历来都是流动性风险,银行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央行铁腕纠偏,为银行“断奶”,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集中在了李克强及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近日就表示,市场会迎来三波冲击波,余震会不断。其中,震源很浅的第一波冲击波,主要在银行间市场,表现为短期的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第二波将主要冲击票据贴现市场和理财市场,以及信托、证券等大量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被迫大量收缩表外资产和票据融资。但是,对票据和理财市场产生强烈冲击的第二波冲击波还没开始。
 
朱宁对此十分认同,他指出,第一轮冲击之后,银行流动性收紧,直接影响到银行发行的流动性较差、投机性较强的理财产品、票据、债券等业务,接着就可能从银行波及到其他金融领域。
 
“最后是借用票据的借款方,比如,中小企业、房地产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朱宁指出,资金面的收紧最终可能导致借款方的资产价格下跌,也就影响到实体经济。
 
尽管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朱宁还是表示支持总理的政策。
 
目前的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与过去5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有关。朱宁说,“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规模增长非常快,而经济增长放缓又比较明显,表明过去传统的依靠增发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出现乏力,所以总理希望‘盘活存量’。”
 
朱宁指出,过去5年中,大规模的货币供应和扩张,使整个中国的宏观面成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之所以会有“钱荒”,是因为流动性沉淀在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所谓盘活存量,一是进一步提升整个经济中的流动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银行的资产配置。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