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换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发布时间:2013-05-06 浏览次数:5668次

4月28日,《解放日报》对我院举办的“首席经济学家研讨会”进行报道。

换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上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7%,比上季度减少0.2个百分点。持续回落的中国经济增速再次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增长会持续减速吗?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如何激发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在22日由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举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这些话题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热议。

争议

投资拉动是过去的动力吗

“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持续减速,取决于接下来的增长靠什么维持,而要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就要对过去有个清醒的认识: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它还会是未来30年的增长动力吗?”论坛一开始,负责主持会议的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教授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在场的专家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特聘教授、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朱晓冬第一个发言。过去几年,他都在做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最近,在国际核心期刊《美国经济协会》上,他发表了名为《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的诸多问题。朱晓冬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

话音刚落。交通银行高级经理、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就提出另一个观点,他认为:资本拉动对过去30年经济增长起了主要作用。据估算,资本拉动的贡献率高达60%。

朱晓冬表示,这与自己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资本增长不等同于投资拉动。现代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增长是由全要素生产率及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决定,而与投资率无关。资本增长贡献不可能是通过投资来实现,要想实现资本存量的增长,必须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没有劳动人口的增加,资本存量不可能长期增加,最终会成为一个常数不变。

“投资拉动从来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在改革开放初期,投资拉动的贡献率是负数,近10年是正数,但只有1.3%。普遍认为的人口红利也并非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过去30年,劳动人口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从1978年到1988年的30%,下降到1998年到2009年的8%。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过去30年平均为74%,在1988年至1998年最低,平均为61%,1998年至2009年最高,平均达到81%。因此,中国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

激辩

未来新动力在哪里

未来新动力在哪里?“提高生产效率。”尽管对中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动力是什么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与会专家学者几乎一致同意这一判断。

生产率提高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有后发优势。“1978年,中国的生产率只有美国的3%。通过改革开放,后发优势得到发挥,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使得经济取得30年的持续增长。具体而言,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农业部门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得以转到生产效率增长快的非农业和非国有部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有企业改制,通过让低效的国有企业退出,提高了国有部门的生产率;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增强了竞争力,改进了制造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提高了制造业整体效率等。”朱晓冬说。

未来中国还有很多提高生产率的空间。朱晓冬认为:“即便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现在的生产率还是只有美国的13%,中国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落后与资源匹配的扭曲。作为比较,日本的生产率在1950年是美国的56%,韩国的生产率在1965年是美国的43%。中国的生产率需要在保持二十年同样高速增长才能达到美国的40%。”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赞同这一观点。他以农业为例,来说明中国生产率提高具有空间。他说,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单位面积耕地谷物产量是全球的1倍以上。但中国的农业生产率并不高,可为何单位产量这么高呢,甚至远远超过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呢?因为中国人多,亩产里面包含了人劳动力因素,还有就是化肥使用量大,每亩使用化肥达到美国的5倍。但如果只是通过投入人力、化肥、除草剂等使用,是很难再将亩产提高上去的。所以,要通过提高机械化程度、提高技术水平等,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其中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献策

如何激发源源动力

仅有生产率提升空间,并不等于经济就能继续增长,要想发挥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与会专家们认为,还是需要依靠改革。

第一,推进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推动服务业与上游行业的市场竞争。“社会上很多人在讨论国进民退,就是很多投资项目效率低下很容易从金融市场拿到钱,而很多高回报率的行业融不到资金。这是一种资金配置扭曲的表现。还有,各种障碍使得地区间劳动力人口的流动速度赶不上地区间生产率差异的变化,以至于地区间收入差异加大而不缩小,这是劳动力市场扭曲的表现。此外,关键性服务业与上游行业,如金融、能源、交通、通讯、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过于封闭,缺乏竞争。这些改革才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切入点。”朱晓冬说。

第二,通过产业升级提升整个经济增长质量。唐建伟说,创造产业升级未来的方向,就是要用新的需求去承接供给释放的能力,这样就是供需结合不错的方向。

第三,政府放松管制是关键。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说,中国以制度改革来提高生产率的空间非常大,但要解决两个最要紧的问题。一是,解决收入分配改革。真正广义的收入分配改革有一个最佳的分配比例,目的在于各种要素所有者真正做到公平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二是,政府要放松管制,使得所有要素所有者可以把要素配置需要的地方。如此才能进一步发挥资本的使用效率。

换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