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报】上海学者话中国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13-04-26 浏览次数:5290次

4月22日,多位学者应邀出席我院主办的“SAIF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与会者就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展开激辩,从生产效率的全新角度观察中国经济,上海金融报对此进行报道。

首席经济学家研讨会在沪举行
 
日前,由中国金融研究院发起主办的首席经济学家研讨会在上海举行。SAIF特聘教授、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朱晓冬指出,未来20年中国想要保持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需要依靠提高生产效率。
 
朱晓冬指出,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未来要保持高速增长也必须依赖生产率的提高。中国仍有很多提高生产率的空间,中国现在的生产率仍然只是美国的13%,中国还有很多技术上的落后和资源配置的扭曲。日本的生产率在1950年时是美国的56%,韩国的生产率在1965年时是美国的43%。而中国的生产率需要再保持20年同样高速的增长,才能达到美国的40%。
 
朱晓冬分析到,目前,中国经济有诸多扭曲现象。如一些效率低下的投资项目可以很容易地得到银行贷款,而很多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却得不到资金。再如各种障碍使得地区间劳动人口的流动速度,赶不上地区间生产率差异的变化,以至于地区间收入差异加大而不是缩小。还有,关键服务业和上流行业的市场过于封闭,缺乏竞争。朱晓冬说,未来,中国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继续发挥后发优势。
 
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中国目前远没有达到要素价格合理回归,生产率提高还是有空间的。他说,此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在下降,但是由于要素价格得到纠正之后,使它配置更趋合理。比如对钢铁的投入,对化工的投入,因为这都形成了产能过剩,但是利率市场化之后,就没有办法再投了,所以整个投资效率应该还有一个上升的过程。“未来投资增速肯定会下降,投资增速下降之后,GDP同时也会下降,生产率提高还有空间。”李迅雷说。
 
交通银行高级经理、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指出,未来要有新的增长周期,或者要保持前30年的高增长,就要把动力切换到由原来依赖资本转向依赖全要素。“未来人力资本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因为现在受高等教育人的比例还是相对偏低。”唐建伟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能够从效率方面提升整个经济增长质量。现在中国资金市场没有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也没有完全实现,从供给角度来看,要素市场化未来还是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为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应从粗放型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惟一的方法是改革,逐步放开要素价格、放松民间资本进入的限制、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以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唐建伟说。
 
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指出,中国制度改革空间非常大,无论是后发优势,还是解决历史问题。李慧勇说,改革才能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在“广义的收入分配改革、金融市场化、对相关经济领域放松监管”等方面,中国改革的空间还很大。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