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朱宁教授分享华尔街记忆 展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13-03-07 浏览次数:7163次

3月6日,《国际金融报》两会特别专题《金融中心启示录》刊登我院副院长朱宁教授采访,他在分享关于纽约华尔街的记 忆的同时,也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献言献策。

纽约:百年荣辱系于华尔街

很久以前,它是印第安人的土地;400年前,它是荷兰人的一座墙;200年前,它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100年前,它塑造了美国 的崛起。今天,它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而脆弱,光明又黑暗;这张网既能让经济增速,又能让经济窒息。它就是华尔街 。

华尔街是Wall Street的中文译音,它起初就是一道墙,是由最先来到这里的荷兰人建造的。如今,“华尔街”一词早 已超越这条街道本身,成为附近区域的代称,甚至是整个美国经济和金融的代名词。那么,这条仅1/3英里长,11米宽的狭窄街道,究竟是 如何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它又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市场篇

资本引领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是整个产业链中最顶端,一个国家有没有金融中心并非主观意愿可以实现,它需要很多先天性条件。国际金融中心的 形成,一定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货币国际化程度以及地理位置有关。”

——中欧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

纽约城市面面观

纽约这个坐落于美国东海岸的国际大都会,只有300年的历史,却拥有诸多耀眼的光环,纽约拥有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纽约控 制了全世界40%的金融资产。在这300年的历史中,纽约究竟发生了什么?它是如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纽约的城市人口有1800万余人,是美国第一大城市,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在芮萌看来:“纽约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金 融中心,因为它是美国的纽约,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GDP总量仍占全球首位;与此同时,美元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货币,充当着储备货 币、交易货币、定价货币的职能,无论是总量和相对值都无人可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则给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华尔街:街道的一头通海,另一头通往 墓地,中间是个“幼儿园”。海是大西洋,墓地是纽约最早的英国教堂墓地,“幼儿园”便是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和金 融区,年轻人在这里脱胎换骨。

华尔街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南端,这条只有500米长的街道,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影响和牵动着全球资本市场和全 球经济。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显示了华尔街对经济的巨大破坏力,它让美国家庭总财富缩水1/4,世界经济进入了最严重的衰退。但是, 近200年的历史证明,华尔街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对财富的破坏。

华尔街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区域,在不足1平方公里内云集着2000多家金融机构和40万金融从业人员,正是这1平方公里把纽约 造就成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也是美国联系世界资本市场的纽带和门户,在华尔街设立分支机构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身份和影响力的象征。

纽交所“称霸”华尔街

华尔街最著名的建筑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来自世界各地的3000多家公司在这里上市。其中,有近50多家中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上市 公司在这里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数额,还是上市交易股票的总价值,纽约证券交易所都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易市场。

而在朱宁看来:“华尔街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金融机构入驻,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密不可分。市场在哪里,机构自 然会去那里。每天从纽约证券交易所传递出的信息对于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也正因为它的存在,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在这里集聚 。”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天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额达到2万亿美元,每月股票市场成交额达到7万亿美元,每时每刻,资本都在不停 息地流动着,金融的全球化让我们看到一个金融星球的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华尔街的影响力变得尤为明显。

“9·11恐怖袭击和金融危机以后,华尔街已经发生了变化。”朱宁告诉记者,“许多金融机构已 经离开了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 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 ”

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公司把总部设在华尔街。朱宁说:“这其实也反映了 金融体系的变化,原先的金融交易都是围绕交易所展开,但是,随着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电子化交易所(纳斯达克)的出现,都进一步 降低了金融机构对于华尔街的依赖。”

前世篇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在纽约,有超过70万人从事金融工作,而有更多人值守在这条金融大道的两旁,不管是因为职业责任还是利益驱动,都在 保障围绕资本市场的公平交易。100多年前布兰戴斯的话至今回荡在华尔街上空: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

充斥内幕交易

很早以前,华尔街也经历了一段没有任何法律法规的野蛮发展时期,那时,华尔街是疯狂的,充斥着内幕交易和虚假消息。

华尔街的历史上有一个传奇人物,他原本是从外地到纽约来贩卖黄牛的,后来成为华尔街的金融家,他叫丹尼尔·德鲁。为 了让他的牛卖个好价钱,德鲁会把牛牵到小溪边喝很多水,这样卖的时候他的牛就会重很多。之后,德鲁把这个“窍门”沿用于 金融投资,给他购买的公司股票掺水,以高于公司的价值发售超量股票,这就是所谓的“掺水股”。

“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则是因为创新过快。”芮萌说,“金融创新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能变成金融创新 为金融服务。华尔街使用的杠杆过大,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而国会受华尔街控制,放松监管也是不能忽视的责任。”

对此,朱宁的观点是:“华尔街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产能过剩。与此 同时,华尔街的创新有着不必要的复杂,他们不是为了欺骗客户就是为了欺骗老板。”

监管遭受质疑

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都会质疑资本市场的监管。美国历史上最大一次金融危机爆发在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值从890亿 美元跌至150亿美元。此后的听证会指出,证券市场的繁荣是证券公司利用虚假消息进行炒作,公司内部进行大量内部交易掠夺小股民,上 市公司不注意信息披露甚至不出年报。

美国政府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1929年大萧条之后,华尔街开始受到真正的法律约束。1933年,美国通过了《证券法》,确立了股 票交易信息披露制度,详细规定了招股说明书应披露的信息内容,以及对初次信息披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934年,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法 》,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进行法律约束,当年,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成立。

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再一次重创华尔街,之后推出的《塞班斯法案》是一次及时的修复。2002年7月,《塞班斯法案》出台,它 被布什总统成为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以来,美国关于商业准则影响最广泛的改革行动,同时也被华尔街认为是最昂贵的法案。

《塞班斯法案》最关键的一点是404款,该条款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必须出具一份由独立董事签署的代表董事会的报告,说明该上市 公司在财务管理和其他重要管理方面主要弊端在哪里。《塞班斯法案》同时还要求加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每年上市公司必须出 具一份自我披露弱点的报告,外部审计师还要独立再出一份报告。上市公司的内控管理必须切实做到保护财务数据、维护系统安全、保护客 户数据免遭盗窃与破坏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很长一段时间,《塞班斯法案》被认为是外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一种障碍,但正是美国建立起来的这个公开、 透明的法律体系,让纽约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中心。”朱宁认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是帮助纽约迅速从欺诈丑闻、 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主要原因。”

芮萌则认为:“相较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先天’条件,美国拥有更具竞争力的‘后天’优势,完 善的法律体系,一系列金融配套服务业,包括律师、会计师等。”有意思的是,在过去几年里,有一些中国企业在美国公开上市, “他们这样做的部分原因是,美国市场监管更加严格,可以提高他们的信誉”。

故事篇

我与华尔街“亲密接触”

在加入雷曼兄弟之前(2007年),朱宁给这家华尔街投资银行做了3个月的金融咨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华尔街对于人 才的渴求让他印象深刻。

朱宁回忆说:“当时,我还在加州大学教书,女儿非常小。加州大学在美国的西海岸,华尔街在东海岸,乘坐飞机 费时费钱。为了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平衡工作和生活,雷曼兄弟开出的条件是,帮我承担所有费用,包括平时在曼哈顿的房租,周末回家的 机票等。”

对于人才,华尔街从不吝啬,这里也成为了金融毕业生的梦想“圣地”。芮萌这样描述华尔街:“这里集中了全 世界最聪明的人,如果你想赚钱,你要去华尔街;如果你想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你要去硅谷。”有人说,华尔街的规则是丛林法 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毕业生一旦进入了“丛林”,就必须快速地把自己从兔子变成羊,再从羊变成狼。

事实上,残酷的生存竞争给在华尔街上站稳脚跟的人带来丰厚的收入,2007年,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公司3万名员工的平均收入是 66万美元,同样是常春藤的毕业生,在华尔街工作的毕业生是其他毕业生的3倍。

1990年,芮萌大学毕业,他和所有人一样渴望在华尔街工作,实现“美国梦”。他的美国导师为他设计了这样一条路径 :去华尔街工作,首先要懂经济,于是,芮萌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其次要懂数量,芮萌很快拿到了统计学的硕士学位;最后才是金融, 芮萌又攻读了金融学博士学位。此外,还需要注册会计师、特许财务分析师之类的证书作为“敲门砖”。

1997年,芮萌成功进入华尔街,成为美国一家投资银行的实习生。然而,华尔街并非如想象中一样,它不只是个技术活,同样有排 外情绪,有阶层斗争和全权交易。芮萌说:“这并不是我想要的职业规划,于是,我又回到了学术界。”

“华尔街认为学术界应该为金融危机承担最大的责任,因为这些产品的公式是学术界发明的。”在朱宁看来, “这就好比核能技术,技术本身是没有价值取向的,关键是你如何使用它。华尔街需要为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负责。 ”

这样一场危机是否会动摇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芮萌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像是在摩天大楼里放置了一枚微型 炸弹,无法真正撼动他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替代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

“不过,美国的金融业确实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创。”朱宁说,“最直观的体现是,这两年在MBA学生 中,选择金融专业的学生大幅减少,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另一方面,金融业的形象遭到打击。”

最新的消息是,JP摩根计划裁员1.5万人。朱宁向记者透露:“美国经济和金融业已经趋于稳定,但是,今年不会有 太大起色。我有一个朋友,在高盛公司工作,前两天,他给我打来电话,第一句话是‘我终于被裁了’。其实,从整个行业来看 ,大家对前景都比较谨慎。”

经验篇

纽约是最佳模式?

【案例】

“相比伦敦金融城的离岸中心定位,上海更像纽约,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有专家这样表示。

2006年,还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读书的Jeff Nobbs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成立一家返利网站,“如果可以得到优惠,人们不会想 要以原价购物”。于是,Jeff Nobbs和宿舍“哥们”拿着一份创业计划书参加了一个校园创业比赛,并幸运地获得了2.5万 美元的创业启动资金。

现在,这家网站是美国三大返利网站之一,2012年的全年交易额估计超过3.9亿美元。2012年9月,Extrabux在中国成立了一家海外 分公司。“我们正在与中国的潜在合作伙伴谈判,包括运输企业、支付平台、商家。”Jeff Nobbs说。

【观点】

Jeff Nobbs的成功并非个案,在美国,创业几乎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先的考虑。在朱宁看来:“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 景决定了年轻人的选择,也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和个性。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确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向纽约借鉴。”

“走在纽约的街头,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充分展现着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对于金融的发展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朱宁说,纽约是除了硅谷之外,专利技术数量最多的城市,“ 一个城市不可能只把金融作为主导,必须是愿意居住的城市”。

芮萌认为:“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3年里,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在机构集聚、市场建设等方面。从先天条件看, 上海具备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飞跃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在可期的未来也能实现,上海的地理位置也不错。 ”

在这些条件中,人民币国际化似乎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阻碍。对此,芮萌的建议是:“人民币国际化是政府最紧 迫的工作,更需要市场的配合,上海应该表现得更加积极,比如,发展人民币在岸中心、开展远期交易等。”

朱宁则提出:“上海应该在法律制度、政策管制、包容精神三方面做出更大改进。其中,法律制度是根本,政策管 制是突破口,一旦政策管制有所放松,比如居住证政策,将让市场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借鉴】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有合法的交易所320多个,交易所已经不再是城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那么,上海的优势究竟 在哪里?

“资本市场和市场化运作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国际化的文化底蕴和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上海的筹码。如果中国能够成功实现经 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内需市场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上海有可能能取代香港成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在香港有着15年工作经历的芮萌认为:“上海与香港之间是一种良性竞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 把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应当上升为国家战略,当美国利用美元透支全球经济,‘绑架’中国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一支自 己的人才‘部队’。把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相当于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没有航母我们就会被动挨打。 ”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石油和铁矿石的最大消费者,必须通过金融市场把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芮萌说:“未来5-10年,我 们的竞争对手只有美国,不能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必须通过我们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更好地运用资本力量,配置金融资源。要不然我 们就不能摆脱我们卖什么,什么就便宜;我们买什么,什么就贵的尴尬处境。”

纽约:百年荣辱系于华尔街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