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信报】朱宁副院长分析外资股东纷抛中国金融股现象
发布时间:2012-11-27 浏览次数:5441次

11月26日,我院朱宁副院长接受《香港信报》采访,就近阶段外资股东纷抛中国金融股现象进行分析解读,他认为,外资 股东出售中资金融股,其实也释放了明显的讯号,即是从投资角度而言,外资预期今后的中资金融机构投资收益或不如过去五年或十年那么 有吸引力。
前難寸進後欄失火 外資股東紛拋中國金融股
回望過去十載,中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奠下多個里程碑,最耀眼的莫過於是工農中建交五家國有商業銀行完成股份制改革 ,並引入國際金融巨擘作策略股東,使其成功完成滬港A+H 股上市的使命,揭開國際化新一頁。
2008 年9 月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內地金融機構的外資股東相繼變賣股份班資回朝,撼動中港資本市場,就連一向對中國情意結甚 濃的控(005),上周亦確認正在洽售所持平保(2318)股權,不禁令市場懷疑,外資的「中國熱」是否冷卻?本報將一連兩天剖析過去數 年外資紛紛「退潮」的背後原因。
面對金融海嘯後環球金融監管機構愈趨嚴謹的監管要求,增強資本實力成為全球各地銀行的頭等任務,對於部分曾接受政府注資援 助的國際大型銀行而言,資本及流動性更覺捉襟見肘;而其於中資金融機構的投資,遂成為套現目標。
分析認為,除了因為中資金融股財務投資為外資股東帶來可觀利潤外,外資獲利離場某程度上亦反映,隨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及利率 市場化推行,未來中資金融股的投資回報或大不如前。
縱然有外資策略投資者急流勇退,但亦有外資股東對中國的投資矢志不渝,當中持有內銀較高股權比重、中信銀行(998)第二大 股東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便屬一例。目前持有15% 中信行股權的BBVA,雖然面對西班牙經濟陷困,但發言人日前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 該行並無計劃減持中信行股權。
外資套現逾3000億
BBVA 發言人表示,中信行除了是一項良好的財務投資外,亦令BBVA 從中了解到中國金融市場及有機會接觸內地客戶;另一方面, BBVA 則與中信行分享其自身在退休產品及消費融資的經驗。
中國於2001 年12 月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金融市場自此也迎來重大的改革工程,隨後的5 年間,建行(939)、中行 (3988)及工行(1398)三大國有商業銀行先後成立股份公司,並各自在金融監管部門領導下,找來國際享負盛名的金融機構作為策略性夥 伴,為中港兩地掛牌先打下強心針。當中,建行情定美銀,中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瑞銀及淡馬錫等結盟,而工行則與高盛、安聯及美國運 通?手合作。
奈何這些內銀戰友都敵不過金融海嘯的洗禮,而急須變賣股份套現,鎩羽而歸。據本報粗略統計,2008 年9 月以來,三大國有銀 行的外資股東,透過減持內銀股變現逾3000 億元(折合近400 億美元)【表】,其中單單是美銀,於過去4 年間沽售建行股份涉資金額已 接近2000億元。
究其原因,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副院長朱寧表示,一來是因為無論從股權增值還是人民幣升 值的角度而言,這些於最早期參股內銀的外資股東已獲得非常豐厚的收益, 「作為財務投資,肯定是獲得很好的收益才會考慮出售,這是 比較自然的。」二來是出於對全球銀行監管體系改革的現實考慮, 「很多國際銀行面臨資本金或流動性上的限制,所以變現自己現有資產 獲得流動性或滿足資本金的要求。」
揭示未來吸引力大減
朱寧表示,外資股東出售中資金融股,其實也釋放了明顯的訊號,即是從投資角度而言,外資預期今後的中資金融機 構投資收益或不如過去五年或十年那麼有吸引力。「原因一方面顯然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進一步調低,限制了 未來收益的幅度。」另一方面,隨?中國進一步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市場普遍認為,銀行或其相關的金融機構,原來通過利率管制而獲得 比較優厚的存貸款息差,今後利潤將逐漸出現下滑;加上內地金融機構開放程度日增,市場競爭將愈趨加劇,意味以往處於半壟斷行業結構 的銀行、券商或基金利潤也將受壓。
羅兵咸永道中國金融服務部主管合夥人容顯文指出,根據即將於全球各地落實的《巴塞爾協定III 》,股權投資的資本消耗較高( 即持有10%股權或以上,須作全數資本扣減),故部分外資股東或調整了財務投資組合。但根據他的觀察,外資機構在華的策略未變,仍願 意將資金投資到網點擴張及業務發展之上,對加大力度發展中國的熱誠沒有減退。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