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张春院长分析银行揽存大战提前打响现象
发布时间:2012-11-22 浏览次数:5486次

11月22日,我院张春院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就岁末银行揽储现象做出分析解读,他指出,中国银行业必须加快转型, 更加注重经营特色,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
银行揽存大战提前打响 资金“短线游”隐含风险
临近岁末,为完成存贷比考核和存款年终指标,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拉存款。专家指出,揽存大战暴露出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大考 面前同质化经营问题突出,更要防范高收益理财产品背后隐含的风险。
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
临近年底,银行揽存大战开打,理财产品自然充当“急先锋”。记者走访沪上多家银行发现,短期理财产品近期收益率 普遍小幅上升。
在上海银行襄阳路支行,一款35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为4.14%。理财经理建议记者再持币观望几天,因为下周此款产 品收益率还将上浮。
不仅如此,市面上年化收益率接近或者高于5%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明显增多,且部分投资期限在60-180天,属于中短期理 财产品,突出特点都是“跨年”。如上海一家城商行发行的人民币优先受益(债券增强型)理财产品,期限181天,购买起点 金额为1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5.2%。
业内人士分析,四季度是资金需求旺季,银行需要完成年末存贷比指标,为了吸引存款,理财产品收益率通常会在年底有明显上升 。
中国银行上海新天地支行一位理财经理透露,对于很多中小规模银行来说,临近季末或年末,发行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是获得存款 、完成指标的有效途径。此外,针对中长期大额存款,利率上浮至顶也是“吸储”的办法之一。
10月初,平安银行将50万元以上定期存款的2年期利率涨至4.125%,达到基准利率1.1倍的监管上限。随后,青岛银 行、南京银行等也上调2年期存款利率至顶。以100万元2年期定期存款为例,如按基准利率3.75%计算,到期利息为7.5万元, 而按利率1.1倍可得利息8.25万元。
此外,虽然采用“回扣”等方式拉存款被监管部门严厉禁止,但私底下一些银行依然以此来招揽存款。浙江杭州的私营 企业主卢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底有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朋友找他帮忙,在12月31日当天到该行存款1000万元,1月2日取出,只消两 三天时间“过过账”,卢先生就能拿到15万元的“返利”。“今年存款的行情可能没有那么紧俏,但返利现 象还是比较多。”
揽存之手伸向保险公司
随着竞争白热化,一些银行凭借自身渠道优势,把“揽存之手”伸向了保险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每到月末、季末,尤其是年中和年底,一些寿险公司会被合作银行要求“存点款”。由于寿 险业务高度依赖银行销售渠道,保险公司不得不“借远水救近火”。
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分公司资金有限,必须向总公司申请“援助”,而保险资金都是生息资产,为了确保资金 收益,分公司不得不按照既定的收益率向总公司支付“利息”,存在银行的钱却只能享受活期利率。例如,某家保险公司帮忙对 口银行完成了5亿元存款,只能从银行拿到活期利率或者是通知存款利率,却可能要按照5%的年化利率向总公司支付“利息” ,短短几天时间就可能要承担十多万元的损失。
“银行承诺在销售中重点推荐‘帮忙’的保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在节点上支持一下银行存款,这种双赢的利益 交换本也无可厚非。但现在银行开口太频繁,月末、季末、年末有存款压力的时点都来找,保险公司就有些吃不消。而且这种情况在上海、 北京等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非常普遍。”一家寿险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抱怨。
监管指标宜适度调整
为保持银行流动性,央行规定,存贷款比率不得超过75%。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居民投资渠道日益增多,银行吸收存款难 度加大,每到月末、季末、年末,银行在存贷比考核棒指挥下不得不加入“揽存大战”。
但受基金、信托等产品冲击,银行揽存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银行人民币存款减少279 9亿元,同比多减58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63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158亿元。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指出,目前国内银行都是扩张式发展,业绩要求逐年升高,层层下达的指标式管理是 出现揽存乱象的原因。滥发理财产品,存款返利等现象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上升,也导致了资金流动性不稳,每到季末、年末,资金大 进大出,人为波动,由此带来的供需不均衡不利于银行的经营稳定。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认为,监管指标的适度调整也将一定程度上缓解揽存现象,明年起银行业将 实行巴塞尔协议Ⅲ,更加现代化、立体化的监管指标会对行业起到规范作用。同时,中国银行业必须加快转型,更加注重经营特色,改变同 质化竞争格局。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