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严弘副院长解读人民币衍生品愿景
发布时间:2012-11-08 浏览次数:5417次

近日,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就人民币衍生品的发展及相关问题作了解读,他指出 ,目前世界上提供场内人民币期货产品的交易所主要就是CME和港交所两家,且较NDF的交易量来看,交易所人民币期货产品的规模十分有限 。而如果将来内地的汇率政策放开,人民币升值、贬值的预期更加明显,汇率波动增加,那么市场上的对冲保值需求也会多起来。

今年9月,港交所就推出了一种离岸的人民币期货合约,而CME集团也谋划在年底之前推出离岸的人民币期货及期权产品。新加坡方 面也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快速拓展,除了人民币存款、贸易结算和人民币债券等基础业务,预计也将涉足人民币衍生品方面业务。一场人民币 衍生品“场内化”的战役正在拉开。眼下,除了投机者之外,人民币期货的潜在参与者大多为有购买美元资产需求的国内企业及 个人、投资国内的海外投资者、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内地及海外企业等,这些参与者的主要目的是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
“我国仍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及外汇的进出手续非常繁琐,而海外的人民币有可能面临汇率风险,所以需要通过人民币衍 生品市场进行对冲。”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严弘指出。
除了人民币兑美元的期货品种,港交所已在研究推出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期货产品的可能性,同时可以预期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 大宗商品、金融等衍生品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相比之下,由于政策等原因,内地的人民币期货产品仍迟迟没有推出。许多市场人士甚至担心,一旦未来外汇管制放开,人民币的 话语权还有旁落他家的风险。“其实这一点并不用担心,因为场内的人民币期货产品最终的结算价还需以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兑美元汇 率中间价为定标,一般也不会有太离谱的偏差,话语权旁落的情况恐怕不会出现。”严弘表示。
不过,和NDF市场相比,场内的人民币衍生品交易尚属“小字辈”。“目前世界上提供场内人民币期货产品的交易 所主要就是CME和港交所两家,且较NDF的交易量来看,交易所人民币期货产品的规模十分有限。”严弘表示。
除了人民币兑美元之外,CME等市场也推出了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等货币对的衍生产品,但这些品种的成交量甚至比人民币兑美元 产品的成交更低。“一个衍生品市场是否被投资者接纳,关键还是看该市场能否提供充裕的流动性,看市场是否具备足够的成交量。 ”严弘也指出。
严弘表示,人民币衍生品市场要达到活跃的程度,就要有不同需求的人来交易。如果大家抱着同样的需求 ,那么可能就没有交易 对手了,流动性自然受到影响。当然,他也指出,如果将来内地的汇率政策放开,人民币升值、贬值的预期更加明显,汇率波动增加,那么 市场上的对冲保值需求也会多起来。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