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报】专访我院于晓筠教授: 金融人才——操作只是表面功夫
发布时间:2010-05-05
浏览次数:6161次
编者按:近日,我院于晓筠接受教授《人才市场报》专访,畅谈金融人才培养。于教授认为,培养金融人才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两方面均衡发展,这样的金融人才方能胜任变化中的金融市场。
文章发表于5月1日《人才市场报》“论金才”A8版。
作为金融学博士,我曾经去华尔街面试。似乎华尔街更喜欢聘用一些具有金融学背景的候选人,我也问过面试官“你为什么不用那些数学、统计学的学生,他们在技术方面更强。”我听到的回答是:“因为他们对于金融行业没有大的理念。”
对于华尔街来说,这些技术型人才确实上手很快,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金融教育,对于金融产品的了解不够深入,例如,这个金融产品为何是这样设计的。如果金融市场很稳定,一切风平浪静还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金融市场一旦发生大的变化,操作失误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损失。
无论是金融MBA还是硕士研究生,我会教学生一些非常实际的东西。但是,光知道怎么操作是没有用的,这不是我们主要的教学目的。作为高级金融学院的学生,不仅仅要知道怎样操作,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操作而不是那样操作,原理怎么来的,这点很重要。很多金融衍生工具定价是通过金融模型计算得出的,你如果不明白这些模型,你怎么建立新的金融模型,给出新产品定价?这是我们专业教育要重视的。
中国的金融市场会不断发展,只有当你知道为什么,你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再者,我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金融工具,因为金融工具总是在源源不断的产生,但是所有金融工具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上手,还要让他们懂得原理。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非常成系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很多金融教师和金融市场密切相联,三大证券交易所都有金融教师参与,许多金融衍生工具也是由学术界的金融教授和经济学教授提出定价模型并不断进行完善的。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要,我会让学生对美国的上市公司进行评估,他们可以从学院的数据库中下载报表,通过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这些公司的价值,再看看自己的计算结果和实际股价相比。
有些外国学生会比较实际,“你只要告诉我怎么样算就可以了。”在高级金融学院,我发现中国学生会比较努力地去思考,这些金融工具究竟是怎么得来的,这样的学习态度让我欣慰。我相信“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对于金融从业人员来说,如果结合了理论学习,也会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走得更远。
本栏目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与《人才市场报》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