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9日,多项重要改革政策的亲历者、金融行业的实践者、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著名经济学家曹远征,携其新著《大国大金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40年》做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高金),解读和回顾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而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创始理事赵志宏也携新作《BanTech银行科技: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到场并发表演讲,畅谈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其未来。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40年对于中国探寻现代化的努力具有深远意义。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基本建成了开放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金融竞争力显著提升,而且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保持了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实现了宏观经济金融的总体稳定。在当下全球化进程走到十字路口、科技改变经济金融模式、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经历全面重塑的历史关口,回顾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40年,将对未来具有深远意义。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谈到了最近讨论得很激烈的边界划分问题,他结合自己的研究重点阐述了偏微观的方面——中国式的产融结合,这一类的边界怎么划分?他表示,边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打破,尤其是在新金融这一块,像一些普惠金融的模式,很可能需要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如果中国在这个方面有突破就可以超过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关于中国金融的外部边界,国际和中国国内的边界,即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帐户开放、汇率等一些问题,现在因为特朗普当政以后又变得尖锐起来,他认为值得研究。而对于中国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和债券的边界,张春认为,中国以前把间接融资边界划得太宽了,在早期是合适的,但现在中国要去杠杆,那么直接融资要进一步发展,这一块应该怎样划得更好也是需要深入探讨。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首先就自己的新书《大国大金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40年》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进行了回顾,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起点、目标、顺序、特征、推进方式和背后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对金融业各主要领域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方向进行展望。曹远征分析认为,从中国金融下一步改革来看,至少有三个任务要做,第一个就是利率市场化,第二是汇率市场化,第三就是人民币全面可兑换。他表示,这三个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人民币全面可兑换,汇率才能自由化,那么利率才可以市场化。只有这样,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全面参与,上海才可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国才能担当大国金融的义务。从这个目标来看,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任重而道远,在下一步过程中,尤其是在开放中进行改革就变成了其中的应有之义。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创始理事赵志宏则在《BanTech银行科技: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一书中描绘了在可编程的经济和智能扩增时代,银行如何实现内部业务流程组件化、参数化、自动化,外部客户服务简约化、定制化、实时化的“智能金融”服务。现在到底是金融科技的时代,还是银行科技的时代呢?他认为都不是,未来应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网时代,金融市场参与者可以用从云端后台,借助中台API,将产品服务提供给前台场景终端用户的app,为客户协同创造价值。赵志宏结合这本书背后的故事主要谈三个方面观点,第一,什么是价值网,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有什么关系?第二,为什么我们已经进入价值网时代,金融科技、银行科技的关系?第三,从智能网点转型、打造生态系统和流程数字专业团队三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在价值网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嘉宾分享和圆桌讨论环节,曹远征、赵志宏、张春还与汇付天下总裁周晔、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以及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就一系列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场活动由高金与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担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