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联合举办“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6-04-17 浏览次数:10741次
今年7月21日,恰逢人民币汇率改革10周年;8月11日,央行意外宣布进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连续3天逾3%的贬值幅度打破长达10年的单边升值预期,全球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人民币未来汇率走势该如何判断?当市场将更多关注放在汇率稳定性上时,是否已忽略了流动性不足这一重要问题?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年内能否如愿加入SDR日期的临近,人民币是否已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


2015年10月15日,在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与第一财经/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 研究所所长姚余栋,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先后作主旨演讲,并与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潘英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以及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 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就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人民币已经是国际货币,而并非新兴市场货币”,姚余栋在进行主旨发言时强调,在多因素支撑下,人民币已经具有强势货币基础,并不存在长期贬值的压力。


从数据来看,今年1到8月份,人民币在同期贸易金额的结算额高达26%;对外直接投资(ODI)结算量在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也已 超过 ODI。国际合作方面,人民币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相关协议,总额高达3万亿,覆盖了东南亚、西欧、北美、大洋洲和非洲等,建立了全球化的清算网络。


姚余栋发表主旨演讲


与此同时, 2014年“沪港通”成功推出,使跨境资金红利得到更好利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已提上日程。今年9月,中英财经对话中提出的“沪伦通”正在进行积极 探讨。此外,人民币跨境融资步伐也在加快,目前15个省份拥有人民币双向贷款。10月8日,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宣布上线,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 的结算和清算效率。


姚余栋认为,通过近年来人民币在国际化方面取得的种种进展,人民币已经从事实上成为一个国际货币。


张春在主旨发言中则提出,虽然从中长期看,人民币没有贬值基础,但短期内仍具有贬值压力。


张春作主旨演讲


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导致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走强,而目前人民币仍基本盯住美元;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和居民开始加大国外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的比重,也给人民币带来一定贬值压力。但张春强调,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等问题,可以倒逼经济改革,有利于中国获得更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8月11日新汇改后,外部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了巨大担忧,在分析人民币近年来面临的贬值压力时,连平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连平发表自己的独家观点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从汇率角度来看,导致境外的资本参与中国经济的成本加大,投资回报率明显收缩。同时,大的国际收支格局发生变化。贸易 顺差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动,而贸易顺差短期波动越大,在贬值的趋势下可能带来资本流出的进一步加大,同时境内外的利差变化也在影响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预期。


但姚余栋认为,从中国实体经济来看,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较小的外债余额以及较大的贸易顺差等经济指标决定了人民币具有稳定的升值基础,最终仍将成为强势货币。纵观全球经济,姚余栋认为,全球流动性不足已经成为当下突出问题,“不排除全球经济将进入冰河时代”。当流动性不足时,货币市场上升,导致全球股票市场价值下跌,股市调整,进而个别国家货币将出现危机。而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即为占优货币,在流动性危机出现时,更倾向于升值。


潘英丽则强调,最重要的是人民币要保持稳定。“人民币并不是要永远保持升值,那样会带来产业空心化,只要贬值幅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这一过程中,资本账户应该是一种有限定向的开放。”


潘英丽参与互动讨论


谈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方向时,钱军认为应该继续推进“双向通道”,继“沪港通”、“沪伦通”之后,“沪美通”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钱军参与互动论坛


“资本市场上,美国是最大、最容易开展同时也是最安全的,‘沪美通’可以解决国内资本市场较为封闭以及可投资标的少的这两个问题。”


在场听众踊跃提问

活动日历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