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讲座系列:固定收益研究投资方法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2-11-30 浏览次数:4134次

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上证综指、沪深300等主流股指下跌幅度较大的同时,上证国债指数和企债指数在大量资金回流债市的推动下,持续跑赢股市,国内投资市场固定收益投资持续升温,成为近几年基金公司和券商产品开发的热点。为加深SAIF师生对固定收益债券市场和债券投资的认识和理解,11月27日晚7点,达通广场403教室里座无虚席,CDC邀请了在资产管理领域有丰富经验的许翔先生带给学员们有关固定收益的研究投资方法策略的讲座。

许翔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债券交易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投委会成员,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东、投资副总监,在资产管理领域有丰富的经验,管理过保险、信托、证券、社保、年金、银行理财、私募基金等各类产品,并取得了优异的投资业绩。

         

基于讲座前与职业发展中心老师沟通学员们所关心的固定收益市场的问题,许总的讲座主要围绕固定收益产品、中国债券市场主体、投资者结构、固定收益职业发展以及基金专户的资产管理业务等方面展开。

许总介绍,中国的固定收益产品可分为利率产品和信用产品。利率产品包括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银行债,信用产品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债、外国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公司债和可分离债等。目前,固定收益产品仍以利率产品为主,央票、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三分天下。近年来,信用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发行量逐年上升,增幅呈快速增长趋势。许总分别对利率产品和主要信用产品的发行主体、监管机构、监管法规、发行规模、债券期限做了介绍,讲解了可转换债券盈利模式与回报驱动力以及固定收益品种的配置价值、投机方式。

我国的债券市场主要分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参与的银行间市场(场外市场)和以中小投资者、非金融机构为主参与的交易所市场(场内市场)。许总分别对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的交易品种、投资者群体、交易机制、交易类型、监管部门、债券托管机构、债券存量、清算速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总结。通过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券种存量分布、不同类型现券的交易量的比较,许总指出,近两年随着跨市场品种的推出和交易成员的统一,交易所市场的地位在逐步边缘化,而银行间市场无论从债券存量还是交易量来看都已成为中国固定收益市场的主体。由于银行不能进入交易所市场,使得交易所市场资金规模远远低于银行间市场,这也是交易所债券市场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瓶颈。

从国内投资者结构来看,投资者结构单一,银行、保险和基金仍是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机构,许总对这三类主要投资者参与的市场和期限偏好进行了比较分析。他指出,这些投资机构中,银行的资金实力最强,而其中又以四大国有银行为首。而由于银行一般将债券持有到期,交易账户的规模比较小,债券过于集中在银行使得其流动性较低,再加上银行交易员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去交易债券,交易风格也比较保守。

就学员们关心的固定收益职业发展问题,许总也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从不同角色、不同行业的角度分析了固定收益在不同部门岗位上的职业发展。他建议作为职场新人,在求职过程中薪酬福利是基本,但是更重要的是看在某个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最后,许总跟学员们探讨了基金专户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问题。通过与其他类型的资产管理业务比较和基金专户客户的分析,他认为开展基金专户资产管理业务,需要选好方向。有的方向,产品容易推广,容易销售,运作起来,对投资能力的要求不高,取得的业绩也不错,而有的方向,产品销售难度比较大,运作时要求投研团队有很高的投资能力,风控团队有很强的投资风险和运营风险的控制能力,取得的业绩却不容易出色或者业绩波动很大。展望将来,基金专户业务将充分发挥投资范围广、产品设计灵活的优势,充分贯彻绝对收益理念,更好地满足高端净值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真正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但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好研究,具有战略性眼光地挖掘蓝海业务,充分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故事和变革,更好更快地拓展固定收益业务、通道业务、对冲业务。

            

许总的讲座包含了固定收益研究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广大学员更大的兴趣。在Q&A环节,学员们积极地举手争取与许总讨教的机会,问题涉及“城投债”、信用债的走势,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需要的资质和条件,利率市场化等等,许总都一一给出了非常中肯的观点和建议。

联系我们
TEL:
021-62933184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