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家族企业扩张经营战略的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19-08-14 浏览次数:7992次

8月14日,FT中文网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的观点文章,他指出,家族企业管理通常追求的是,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期望“基业长青”,但实际上这两个目标很难获得平衡。

家族企业扩张经营战略的风险管理

伴随着改革开发40年,中国部分特点鲜明、行业优势的民营家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壮大了自身实力,快速扩张发展是始终伴随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布局。

但是,当经济发展的速度下降,快速扩张的公司的对外投资也爆发了各种风险。例如,上市公司贵人鸟,公司原先主营体育服装行业,上市之后向体育行业大手笔转型,包括斥资投入虎扑体育2.4亿元、控股湖北杰之行3.83亿元、投资了西班牙足球经济业务公司(取得了部分球星亚洲地区的代言)1500万欧元、并曾经计划以27亿元的兑价并购连锁健身机构威尔士,在扩张转型4年之后,企业并未找到真正的盈利点,反而在原先的体育服装行业被安踏、李宁甩在身后,2018年底,贵人鸟不得不处置对外投资资产补血母公司,重新聚焦原有业务范围。而公司目前的市值仅在30亿元左右,较公司市值最高时期400亿元相比,仅剩不足10%。同时,贵人鸟仍有4.85亿股处于股权质押状态,质押比例占总股本的77%,后续发展不容乐观。

秀强股份原先主营玻璃业务,由于不看好主业后续发展,向幼教行业进行转型,公司先后斥资近6亿元收购了部分幼教机构,但是根据企业财报,2017年幼教版块收入1.37亿元,2018年为2.05亿元,2018年公司全年亏损2.15亿元,股票价格一路走低,市值从2017年初的110亿元下降至目前的20亿元。

根据从同花顺进行的检索数据,输入关键词“高出质人累计质押比例占总股本超过34%”,“转型”,“民营企业”,共得到了139条数据。这说明民营企业处于转型之中,通过股权质押形式对外融资,并有一定的控股权丧失风险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家族企业在战略布局的时候一旦失准,容易产生的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甚至会导致早期的企业发展结果归零。

家族财富管理包括对家族的企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家族资本的综合管理。家族企业是家族财富的来源,是其他两项资本的基础。家族企业的管理通常追求的是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基业长青”。实际上,这两个目标很难获得平衡。比如说,根据总部设在巴黎的全球家族企业协会的统计,世界上最长寿的100家家族企业中,共同的特征除了大部分都是工匠型企业,从事的产业抗周期能力强以及有代代相传的一门技术之外,另一个共同点就是规模不大。

采用扩张经营战略的家族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那么,目前采用扩张经营战略的家族企业主要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呢?家族企业的扩张发展往往以对外投资的形式来进行,根据动因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协同效应:目的是和现有的实业布局打通,通过整体化的运营降低总经营成本,实现成本优势。二是,增加份额:通过上下游的垂直资源整合与横向的资源整合,占领更多的市场,实现规模优势。三是,特定资源收购:一般是对于稀缺性的渠道或者事物资产的获得。四是,分散与多元化: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投资去分散单一项目的投资风险。五是,市值管理:利用现有资产的市盈率,收购资产维持总体的公司价值。六是,国际化:为企业提供跨国的税收优势,以及产业链上下的比较优势,通过比较优势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在发展之初,企业的愿景往往非常良好,但是很多时候投资后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上的公开反馈往往会与愿景发生偏差。

目前中国的家族企业在扩张经营中面临到最大的风险是宏观环境的变化导致的项目和融资风险。中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发展后的增速下降,部分行业受到宏观调控导致投资项目产生风险。近年来的供给侧改革以及环保领域的监管对于投资基础工业的民营企业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教育机构的非盈利性要求则会对于早教的投资产生限制。

一般非上市民企通过各种民间融资渠道,上市企业会通过股票质押的方式进行融资扩张,不及预期的效益会造成商誉的减值与净利润的下滑。在2018年遇到金融去杠杆的时期,还有持续需要归还融资的压力。这些交织到一起的风险给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并进一步放大由于项目风险而对于民营企业的影响。

金盾股份上市之后重金收购了原有主营业务之外的资产,并通过质押的方式进行了其他投资,结果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原董事长坠楼身亡,后续留下了处理不完的烂摊子。

潜在风险形成的原因

企业转型与扩张中,最令人担忧的情况是没有严谨的调查判断而盲目进行,例如中国前些年的O2O,曾经被冠为“中国的新经济”。大量资本在没有看到这些商业模式真实盈利渠道的时候便纷纷涌入。这些新经济模式的结局今天令人唏嘘。共享单车还有天量押金等待退还。无数线上创业项目直接宣告破产与清盘,即使连京东和小米这样的新经济业态头部企业,目前也没有真正完成盈利,股票在资本市场跌幅很大。致使目前创业者反而在收割投资人的韭菜。这些现象给予我们的提示是,企业家在没有真正看清一个项目背后真正的逻辑之前,转型与扩张需要十分谨慎。

另外,中国民营企业的战略布局往往是由企业家个人制定。在此时战略决策非常容易因为企业家个人性兴趣与喜好而改变。由于企业家在之前的领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功,他往往容易认为个人的成功在其他领域也可以复制,从而形成了过度自信的心态。加之看到了其他企业在新领域成功,产生幸存者偏见。这两种心理因素的结合会使企业家在战略布局的时候变得好大喜功。当投资转型与宏观经济周期未能充分协同,很容易导致战略布局失败。

由于企业家之前的成功,其身边一定也会像众星捧月一样的环绕着一批圈子成员。这些圈子成员在企业战略布局的时候,往往会纵容企业家甚至不负责任的介绍项目。这是因为圈子成员的利益诉求往往是期望于交易行为的发生,因此会在某些时候鼓动企业家进行盲目的转型扩张。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上市公司的转型和投资项目失败甚至是部分投行券商引进参与的,比如说创业板公司金利华电的转型失败案例。很多时候,金融机构缺乏实体经济的运作经验,并不能保证转型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民营企业在完成战略布局之后,一旦为了扩张会需要增加管理岗位。如果企业家不放权,则管理效率低下,机构运作缓慢,但是如果企业家放权,管理权与控制权分离又会产生代理问题;由于目前大量的民营企业依然在企一代手上经营,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对于转型扩张后的公司管理也有很多问题。甚至会出现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矛盾等现象,导致企业失去合力,影响发展。

应对策略

由于民营家族企业在战略布局的时候容易遇到以上的问题,企业家在防范这类型的风险时也要给予应对策略。

首先,企业家自己需要持续夯实主业,在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内取得竞争的相对优势,从而持续生存发展;其次,企业家应该适当减少“好大喜功”,“不差钱”等行为,避免自己因为过度自信而在不熟悉的领域进行转型扩张,减少盲目多元化;第三,企业家在内部需要拥有独立且高效的尽职调查团队,从企业自身的视角判断战略布局以及转型扩张的项目是否依据充分,同时企业家要“习惯听得进去不同意见”;第四,管理好企业内部的经理人,文化上彼此认同,经济上赏罚有据,减少因为内部管理之间的失和造成发展的受损。

CAFR-凯银联合研究实验室研究助理张茜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文链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4015?adchannelID=&full=y
活动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