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
教育背景:
博士学位:西北大学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1987
硕士学位:俄勒冈大学数学系,1983
学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
研究领域: 公司金融、宏观金融、组织和制度经济学。
张春 : 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再是一个绝对概念

3月21日,界面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的观点报道。张春教授指出,中国央行外汇储备正在从“藏汇于国家”向“藏汇于民”的转变,今后,人民币必须放弃盯住美元,在“三元悖论”中选择对一个大国而言更为关键的资本跨境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但短期内的一次性大幅贬值并不可取。

人民币未来如何走?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再是一个绝对概念

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会反过来负面地影响中国经济。

在美联储宣布不加息的影响下,美元指数持续下挫。暂时看来新兴市场的货币得以喘息升值,然而长期看来,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压力并未完全释放。

那么,中国如何面对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认为,中国央行外汇储备正在从“藏汇于国家”向“藏汇于民”的转变,今后,人民币必须放弃盯住美元,在“三元悖论”中选择对一个大国而言更为关键的资本跨境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但短期内的一次性大幅贬值并不可取。

按照购买力平价原则,人民币多年来对美元实际上应该有较大幅升值,但是出于诸多因素考虑,人民币未大幅升值,带来的结果就是资产和物价上涨,包括房价大幅上升。这一趋势随着去年“811汇改”开始改变,因此人民币开始面临对美元贬值的压力。

但是对于一次性大幅贬值的做法张春并不认同。“由于中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会反过来负面地影响中国经济。”此外他也表示,“谁也不知道市场均衡汇率在哪里,需要在动态中寻求平衡,而且还有可能有多重均衡汇率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以及改革和转型的不确定性是人民币贬值预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

他指出,今年年初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和中国经济增速放慢引起的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有史以来最差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因此想通过汇率贬值达到的效果,通过大幅度贬值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既然人民币不宜一次性大幅贬值,未来人民币汇改应该如何推进?又该如何化解“三元悖论”?

根据“三元悖论”,一国金融体制在以下三项中只能选二: 货币政策调控的自主权(独立性) ,汇率稳定,资本跨境自由流动,三者不可兼得。

张春建议人民币汇率必须放弃盯住美元,汇率参照一篮子汇率和市场供求。此前,央行推出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一篮子货币而非盯住美元。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跨境资本自由流动不太重要。近年来,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正在提高”,张春说。但是近些年的情况正在改变。“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企业国际化和居民资产全球配置的需求不断增强,资本账户开放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需要。”因此,资本间的跨境流动实际上是必须的,因此三元悖论实际上是“二元悖论”(Rey 2015) ,必须放弃的就是货币政策独立性或者固定汇率 。“一般的说法是货币政策独立性是不可能放弃的,所以必须放弃的是固定汇率。”这也可以说是“811”汇改的初衷,最终由“固定汇率”过渡至“浮动汇率”。

尽管货币政策独立性对于大国而言不可放弃,但在这个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当下,张春认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不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例如,当各界在讨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时,必然也会谈及其“溢回效应”(spill-back effect)。张春称,美联储以前从来不考虑它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但去年12月美国加息的政策溢出到中国后又反而溢回到美国了(美国今年初股市同样下跌) ,现在美联储很可能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溢回效应”,放慢其加息速度。今后跨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也符合自身利益,一定会增加。

【原文链接】人民币未来如何走?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再是一个绝对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