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
教育背景:
博士学位:西北大学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1987
硕士学位:俄勒冈大学数学系,1983
学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
研究领域: 公司金融、宏观金融、组织和制度经济学。
张春 : 【文汇讲堂】张春:还有比亲历中国金融巨变更重要的吗?

3月21日,文汇讲堂微信公众号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执行院长张春成长经历的专访。他回忆出国留学和执教,再到回国教书和办学,他表示,“没有比亲历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更有意义的大事。”

张春:还有比亲历中国金融巨变更重要的吗?

1975年,19岁的张春从技校毕业分在400多人的上海电器塑料厂当钳工。不久,他被高票推选为团支部书记,一如自小到大,他人缘颇好,学习优异。然而有人质疑他性格过于安稳,行事不够泼辣。或许,温顺的外表掩盖了他骨子里的冒险挑战精神。之后的30年内,他屡屡冒险:成为77级大学生后,他首批出国深造,成为1976年后中国首个去海外研究金融的博士、首个在美国一流名校执教的金融学者;更难得的是:2004年,他成为首个全退回国执教的金融海归学者;2009年,他又和同道推动组建中国金融黄埔军校——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下称“高金/SAIF”),不久就吸纳了海归金融教授的“梦之队”,为“在世界上研究中国金融就找SAIF”的壮志拉开了漂亮的开门红。在3月6日记者采访的十几分钟前,高金执行院长张春在2018年教职工大会上做了“不忘初心,实践合众”的发言,这是作为八年执行院长的集结号,也是对个人的再次叙事——坚持梦想、乐于尝新、勇于冒险,“还有比亲历中国金融中心的建设更有意义的大事吗?”

兴趣的纯粹:数学天赋,金融志向

“要实现我们与生俱来的才干,不管它是什么。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要使它比来的时候更好。”这是加来道雄在《平行宇宙》一书中对人生意义的阐述。如果说兴趣具备人生导航的作用,那么对于少年时期的张春来说,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是他兴趣之最。20岁他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学术,特别是研究社会发展所涉及的大问题。

年少立志: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

张春的父母都是老党员,母亲是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的大学老师。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张春从小就对数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有浓厚的兴趣,《参考消息》是识字以来必看,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谢海光向记者回忆,儿时在交大附中的他去找同学张杭,总能看到他哥哥张春坐在那里看书。1969年至1973年的中学时光里,《资本论》等被同龄者视为天书的经济学世界里,张春的思考和视野默默地延伸着,许多困惑也在心头积攒,包括读小学时父亲和母亲曾受到冲击。

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张春颇为深刻的是,1973年从上海市虹口区五十二中学毕业后分配到技校学习的两年。“技校里开设有数学、力学、材料学等基础课,也有工业制图等实用课,半工半读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技校毕业后的张春被分配到上海电器塑料厂做了两年钳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平地惊雷,让原本就喜爱读书的张春重新拿起书本。凭借技校期间的知识储备以及考前的奋力自学,张春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率先觅得。大学期间的张春很少参加校内活动,几乎都在日夜学习中度过,数学天赋也充分展现。“或许是之前浪费了太多的学习时间,那时就想着要把宝贵的知识都补回来。老师看我们对知识如此渴望,更是倾尽全力地教。我记得,当年就连走在校园里都在一刻不停地背英语单词,整个大学时期忙碌且充实。”

1978年2月28日,进入华东师大的记忆,成了这代人永恒的定格。人生从此拉开了不同的序幕。1979年国家打开了留学之门,得到海外亲友的鼓励,加上时任华东师大校长刘佛年的开明,张春得以三年半提前大学毕业。1981年9月,张春如愿以偿赴美。1982年1月开始攻读俄勒冈大学数学系硕士。

发挥数学天赋、研究公司金融学的中国博士

尽管在出国前苦读英语,但张春依然和那个时代的优秀学生一样是擅长“哑巴”英语。在美国的前三个月就是学语言、考托福。“在美国俄勒冈大学第一个学期的课我基本听不懂,靠猜,好在数学课没有问题。”张春显示出了数学天赋,他的志向愈加明确——学金融,“我喜欢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金融学恰好完美地将两门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1982年初到1983年秋,张春用罕见的一年半的时间拿到数学硕士,同时也修完了美国本科经济学的大多数课程。研究生毕业后,张春被著名的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录取,在这座排名时常超过芝加哥商学院的顶级学院继续攻读管理经济学和决策科学博士学位。这里,公司金融、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货币理论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云集,张春如鱼得水,他的数学天赋也脱颖而出,论文中的创新更让导师刮目相看。1987年,张春拿下了博士学位,勤奋的他也同时完成了金融系博士生课程的辅修,并完成了研究公司金融中的经典问题——资本结构理论——的博士论文。“那四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岁月——获得博士学位、认识太太、结婚生子、找到美国大学的工作。”张春时常和儿子女儿感喟自己当年的高效和充实。

异国的探索:第一的建立与告别

在博士毕业前,张春做出了一个决定,留美执教。虽然曾是地下党的父亲一直希望张春学成回国,但金融学在国内尚无用武之地。不久,美国4所大学向张春伸出了橄榄枝。张春选择了去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院的金融系,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到美国商学院执教金融学的大陆学者。此后的几年里,经济学家如何华、陈志武、王江等人也开始在美国大学执教金融,中国人也开始在美国引以为傲的金融研究和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美国高校,融合理论与实践

明尼苏达大学,是张春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基地。他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位老教授告诉他,“你真正学到一样东西,是你在教那门课的时候。”确实,理论学习优异但对美国的国家制度、经济制度并不完全了解,缺乏实践经验,加之又是一名年轻的华人教师,张春不免会遭到美国学生们的怀疑。每日精读华尔街日报、课前和学生聊美国的金融新闻,运用更多美国的本土案例……挑剔的美国学生感受到了用心用力的张春,偏见逐步释放。

凭借自身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模型处理分析优势,张春在金融学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功,许多的理论研究成功被广泛应用于业界的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在公司金融学领域,张春对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992年,张春在权威期刊Journal of Finance 上发表论文“Capital Structure as an Optimal Contract between Employees and Investors”,最早阐释了劳工合约对金融资本结构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劳工也可以对企业拥有一定的控制权,首次论证了人力资本在公司治理结构内的地位。同时,他对金融监管领域的混业或分业都做了仔细的理论论证。这些至今还在被探讨的热点问题,张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瞄准”了。

试水国内教学,候鸟归来经历中国经济巨变

1985年成立的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让张春和国内有了频繁的联结,工作后的他竞选做了1995年的学会会长。学会每年举办一次中国留学生年会,从国内邀请一名专业人士赴美讲解国内经济形势,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后来年会每年在中国和美国各举办一次。“我当会长那年是在广州召开,请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勒教授,希望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留美经济学会的成员现在有不少人都活跃在国内经济的舞台上,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等。

工作后的张春竞选做了1995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因为参会,1990年代中期,张春每年回国一次。2000年左右,随着回国的频繁,张春也更多地见证了中国的迅速发展,他数次感叹于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为之欣喜不已。“我发现,金融学成为了紧缺的知识,中国需要我们这些金融人才的知识来助力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张春的意识中,人生重在经历,不去体验中国社会的巨变是人生最大的损失,更何况从小志在研究社会大问题的想法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在美国,我已经看到了未来的人生进路,学术研究也多侧重一些技术性的小问题,错过全世界全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中国变革,岂不是遗憾?”回家的种子就此种在了张春的心田。

2002年,清华大学引进了十名在美国获得终身教职的金融学教授,张春作为其中之一应邀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担任特聘教授,这是张春对回程的“试水”。“我用在美国教博士的方法给清华最早的EMBA上公司金融的课,但因为学生的年龄相对偏大,当时的经济学基础水平也相对薄弱,学生对金融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当然这也更坚定了我回国的想法。” 张春强烈地感受到,中国这一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无论是学术还是行业发展都处在极度渴求“知识”的阶段。2004年,张春创立了另一个第一,辞去美国终身教授职位全职回国任教。

复调的实践:SAIF一流研究和一流管理

虽然清华大学和长江商学院也邀请张春加盟,但考虑到父亲的身体状况,张春还是选择了总部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同时,夫妇俩让儿子回到中国读高中。

在执教的过程中,张春从起初不断调整中美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到总结授课经验撰写适用于国人的金融学书籍,再到组织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并获取显著项目成果。回国后的张春一直在以自己的力量,用多年所学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人才的培养。2006年,张春撰写并出版了《写给中国企业家的公司财务》一书,力求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被奉为关于公司金融极具实用价值的入门读物;2009年,张春又出版了《公司金融学》一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曾评价,“对于有志从事或者研究公司资本运作的学生和专业同仁来说,张教授的这本权威著作——《公司金融学》是一份少有的礼物。”

创建高金:“在世界上研究中国金融就找SAIF”

迅速发展的上海正在朝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努力构建,不仅需要建设智库,也需要人才培养的摇篮。高金在时代的浪潮下顺势而生,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高金开始筹办。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金融学教授王江、正在中欧执教的张春、现在在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担任院长的周林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王坦等4位海归教授成为这一“中国金融黄埔军校”的创建者。写学院规划、找场地、招员工、建制度等一系列繁杂事务涌现在四位“创业者”面前。回忆起这段“创业”历程,张春记忆犹新,“最难的是,要按照国际一流商学院模式创新出一种适合中国的国际化金融学院模式,从前并没有先例,凡事都要一一摸索。”

放眼全球,在金融学领域拿到终身教职的人都是稀缺资源,让他们放弃既有生活重新投入一项新的事业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建院初期,王江、张春等人发挥了自己的人脉影响力,逐一洽谈,吸纳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金融学者加盟。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4月19日,高金揭牌成立。2010年,张春成为执行院长。随着国内商学院的增多,如何留住师资成为了当下最大的挑战。张春团队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注重对中国金融的研究,励志将SAIF(高金)打造成研究中国金融的世界权威。

和同行相比,高金更侧重培育金融人才和金融研究并行。高金提出“三实”:实验教学,在实时观测到纽约交易所、伦敦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的基础上实盘演练;实践教学,是由实践教授开设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课;实战教学,邀请在国际国内顶尖金融机构高层管理带来实案项目。2013年12月,在张春的领衔推动下,SAIF宏观金融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以加强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和相关数据模型分析;2014年,中心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署了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宏观金融学术课题研究方面展开深入合作。2016年2月,高金顺利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联合会(AACSB)的国际认证,成为全球获得AACSB认证的最年轻商学院之一。高金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注重教授的研究成果,增强他们的教研成就感。2017年,在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报告《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 SAIF连续第三年荣登“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排名100强”榜单,位列第31名,蝉联国内同类智库首位;在由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硕士项目排名中,高金金融硕士项目位列全球第14名,跃居亚洲首位。

学者、管理者的平衡,巴赫音乐的灵感

面对管理的重任,张春依然保持自己是学者的定位,把握好学者和管理的平衡是他如今的持久课题。酷爱听古典音乐的张春,时常从巴赫音乐的不同版本里获得灵感,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巴赫将十二音律娴熟地应用到器乐和声乐之中,擅长数理逻辑的张春可以敏锐地感知其复调结构的对位之美和错落有致,并以音乐来平衡繁忙的工作。

在高金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张春参与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变革的访谈之密集,这里浓缩着他对中国金融改革的点滴看法和未雨绸缪,人民币特别提款权,国内市场监管程度,等等。“中国在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方面发展很快,这里面既有风险又有机遇,涉及到很多关于监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型问题,有太多的技术问题需要通晓金融理论和技术的人来深入研究。” 而正在召开的两会中提出的金融监管目标也验证了张春的学术敏感性。

“今年,我带的一个博士生被财大录用了,并且享受和海归一样的待遇,这说明在国内一样可以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好学生。”在高金迈入第十个年头之际,张春时常想起小学6年级时为纪念毛泽东游长江而长游长江1.6万米的经历,如今高强度的工作激发着年青时积攒的斗志和潜力,“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词常响在耳畔。他常说“中国40年的经济很精彩,后40年将更精彩。”亲历和推动着中国金融巨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面对未来的挑战,张春准备着再度尝新冒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rfoyQETUArrjdPdIn5qY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