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慈观
教育背景:
博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金融学,1991
研究领域: 可持续金融、气候金融、影响力投资、投资学、ESG & 社会责任投资
邱慈观 : 【陆家嘴】世代更迭下的投资观

10月13日,《陆家嘴》杂志刊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邱慈观的专栏文章《世代更迭下的投资观》,她在文中指出,从投资的理论及实践看,千禧世代是社会责任投资人,投资行为里蕴涵了其所肯定的价值。


世代更迭下的投资观


我任教的学院,常举办各种投资讲座,除上海房产投资、老龄理财外,有时也谈巴菲特。看到30岁左右的MBA学生聚精会神听着巴菲特投资讲座时,我不禁纳闷:巴菲特快90岁了,老到可以做这些学生的祖父,他们常认为祖父落伍,何以在投资上竟想学祖父?

依人口学家对欧美社群的分类,20世纪有四个知名世代:沉默世代、婴儿潮世代、X世代及千禧世代。各世代的名称由来不可考,但与某些特殊年份有关,如婴儿潮与二战战后军人返乡有关,千禧世代与两世纪交迭有关。各世代的起讫时点,人口学家的看法不一致,但概略如下:沉默世代涵盖1925年到1944年出生者,婴儿潮世代涵盖1945年到1962年出生者,X世代是指1963年到1980年出生者,而千禧世代则指1981年到2000年出生者。换算成年龄,沉默世代目前在73岁到92岁之间,婴儿潮世代在55岁到72岁之间,X世代在37岁到54岁之间,而千禧世代在17岁到36岁之间。

四个世代里,知名的美国富豪分别有巴菲特、盖茨、奥米迪亚及扎克伯格。依2017年福布斯排行榜,盖茨是全球首富,巴菲特次之,扎克伯格第五,而eBay创办人奥米迪亚略逊一筹,但也有百亿美元身家。不过,有趣的是,四位富豪出生于不同世代,分属四个人口学社群,而时代差异造成了投资观差异,捐赠行为也随之不同!

巴菲特是沉默世代,1930年生,今年87岁。盖茨是婴儿潮世代,1955年生,今年62岁。奥米迪亚?是X世代,1967年生,今年50岁。扎克伯格是千禧世代,1984年生,今年33岁。由年龄看,巴菲特是盖茨的父辈,盖茨是扎克伯格的父辈,而巴菲特则是扎克伯格的祖辈。

现实生活里,当孙子的投资观和祖父的一样时,难道孙子不嫌落伍吗?回答问题前,我们不妨看看四位富豪何时做出人生最大笔捐赠,譬如捐出九成财产。依据统计,巴菲特迟至76岁才做,盖茨45岁,奥米迪亚?37岁,而扎克伯格在31岁时就做了!换言之,千禧世代的扎克伯格在31岁就散尽千金,而沉默世代的老爷爷守到76岁才舍弃。

我们当然理解,捐赠行为必然受到个人生活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影响。但是,更值得注意,投资行为也同样受到生活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影响。依社会心理学家的看法,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及科技创新,20世纪的四个世代分别有不同的社群特质,表现于其生活理念。例如,千禧世代倾向于“轻简共享、开放多元、社会关切、平等赋权”,而扎克伯格“协同参与”的名言及奥米迪亚?“赋权弱者”的理念,都与此辉映。简言之,对弱者赋予权利,即是令其能拥有基本生活渠道,包括医疗、教育等;与民众协同参与的,即是促进机会更公平、人生更美好。

近几年,千禧世代的投资观受到资产管理行业的高度关切,涉及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与隔代财富转移有关。从年龄看,婴儿潮世代是千禧世代的父母,因前者逐渐步入老年,未来20年内将会转移财富,赋予后者大笔可投资资金。第二个理由与千禧世代本身的财务规划有关。他们中较年长的,已工作十多年,开始规划理财,且投资于个人的退休金账户。

为了深耕千禧世代的理财市场,资产管理行业常进行问卷调查,以理解其投资观。不约而同地,这些调查得出几个类似的结果。首先,千禧世代亲历了1990年代末的网络股泡沬化及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金融行业只有中度信任,投资观较保守,不倾向高风险投资。第二,因生于贫富差距扩大、自然环境恶化、政府财政紧缩的时代,千禧世代有强烈的环社关怀,呈现在某些具有扶弱及共享性格的特质投资上。第三,千禧世代对环境保育及社会正义的要求,普遍地反映于其理财观,他们投资不只要财务回报,还要社会回报。第四,在必要时,千禧世代愿意牺牲财务回报,以换取社会回报。

从投资的理论及实践看,千禧世代是社会责任投资人,投资行为里蕴涵了其所肯定的价值。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SRI)的根源虽可溯及18世纪宗教组织的作为,但当代SRI的崛起与发展则恰是千禧世代的生长时期:它在1980年代发展,1990年代转型,2000年代扩张,2007年金融危机后主流化。

依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的分类,社会责任投资有七种类型,其中有消极的负面筛选法——把黑名单上不合伦理的行业或企业予以剔除,也有积极的影响力投资——透过改变社会的明确动机,投资人以资金力量来解决急迫的社会问题。依上面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同时追求(财务及社会)双底线回报的千禧世代,起码是社会责任投资人,其中更不乏影响力投资人。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巴菲特成长时代所盛行的投资理论。现代投组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崛起于1950年代,前后发展近30年,其中包括马可维兹的投组选择模型、夏普的资产定价模型等,但无论哪种模型,它们讲求的都是单底线回报——财务回报。另外,现代投组理论发展的时代,正是沉默世代已步入成年,且手中握有投资资金的年代,而当时市场上的金融商品也反映了其背后理论。

有关四位不同世代的富豪,从巴菲特的投资行为及相关言论看,他是标准的传统投资人,虽极成功,但只追求单底线回报。巴菲特暮年捐出主要财产,但自己不做捐赠投资的决定,而委托擅长这类决定的好友盖茨。在盖茨成长的年代里,影响力投资尚未萌芽,但他能洞烛幽光,有超越时代的先知灼见,不仅引导了、成就了这种投资,还透过基金会的力量推广,使疫苗遍布非洲,良校广设四方。

至于奥米迪亚,eBay股票上市时,他才31岁,突如其来的财富促其思考善用之道。几番尝试后,奥米迪亚?终于了悟慈善捐赠的限制性,而改以积极方式驱动社会改变,包括成立奥米迪亚网络组织(Omidyar Network, ON)。ON不是慈善基金会,而是家社会影响力投资公司,专门投资于开创性的影响力工具,以资金力量及企业动能来解决社会问题。扎克伯格更依循ON先例,成立了“陈·扎克伯格倡议”有限责任公司,以耐心资本的方式,介入个性化学习、疾病治疗等领域,为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走笔至此,本文该结束了,结束前要问,巴菲特讲座还需要办吗?当单底线投资人为主流时,讲座肯定会办,但在世代更迭下,当市场上有更多双底线投资人时,这类讲座就该转型了。



原文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17-10-13/doc-ifymviyp08990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