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重要的是提高品质

3月5日,新华社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有关两会的采访报道,他表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的追求不再只是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品质,必须要能够忍受改革和转型的阵痛。

(两会·中国聚焦)中国确立6.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继去年6.5%-7%的区间增速目标后,中国政府再次调整经济增长预期。

李克强说,这一目标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有利于引导和稳定预期、调整结构,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相啣接。

“6.5%左右是一个合理的增长空间,既考虑到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因素,也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目标务实且必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说。

年度经济增速目标的设置往往与五年规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啣接关系。“十五”到“十二五”规划期间(2001年至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与每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基本吻合。

中共十八大提出“两个翻番”的目标。据测算,“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要确保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年均经济增长至少6.5%以上,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能低于5.8%,才能力争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2016年,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7年来最低、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地区和全球性挑战突发多发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实现6.7%的增长水准,这是在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高基数上的增长,增速名列世界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习惯采用明确数字的“点位”作为年度经济增长目标。1999年以来,“左右”一词多次使用,这被认为是给增速目标提供弹性。

除了2000年至2002年未明确提出年度增速,2012年7.5%的点位目标和2016年的区间目标外,至今“左右”的表述方式使用了14次。

从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连续7年设定了8%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直到2012年下调至7.5%,2015年继续下调至7%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中国逐步放缓经济增速是一种“主动调控”而非“被动失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中求进”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此间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今年要实现“稳”,主要包括确保经济增速稳定、物价水准稳定和就业水准稳定,然而“稳”绝不意味着放缓改革的步伐,而是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全国政协委员贾康表示,关键是增速下调之后的“新常态”能否实现结构优化,因为实质的追求在于经济增长品质提高。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6.5%是底线,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年都要增长6.5%以上,前期通过降速解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更有利于全局目标的实现。”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干春晖说。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下降2.3%转为增长8.5%,经济发展的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稳增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和基础,稳中向好趋势明显。

与此同时,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生产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分化明显、金融风险提高、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问题横亘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面前。

6.5%左右的增速之所以符合实际,在刘元春看来,是因为当前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核心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和防控风险,不宜再用过度刺激的手段实现高速增长,而是要为控风险和促改革留出空间。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今年将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涉企收费2000亿元;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钱军指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发展上有局限性,也会催生资产泡沫等副作用,长期的低息环境对于企业竞争和创新同样不利,而低息也会让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稳就业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今年就业压力加大,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比去年多100万人,突出了更加重视就业的导向。

事实上,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吸纳就业的能力却持续增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连续4年超过1300万,这被归功于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

钱军表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的追求不再只是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品质,必须要能够忍受改革和转型的阵痛。



原文链接:http://cn.apdnews.com/XinHuaNews/601726.html